衛計委閉門研討醫師多點執業 現有格局難變中國200多萬注冊醫師的自由執業之路,仍然漫長曲折。 這從決策層的糾結態度就可見一斑——7月2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在深圳召開有關全國醫師自由執業的討論會。這是中央部委層面首次就醫師自由執業問題專門開會研討。 然而,盡管微博上傳來呼聲,希望這個關乎醫師群體歷史命運的會議,能夠邀請在職醫師公開參會討論,但有關方面仍然選擇了關門論道,會場也不對媒體開放。 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措辭仍顯謹慎。在討論會召開之前,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曾在視察廣東期間談到相關問題,其所用的表述是“多點自由執業”,當時,正值深圳市籌備推開醫師“多點自由執業”試點。 7月30日,衛計委官方網站掛出了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群安的答記者問,其中出現的字眼仍然是“多點執業”。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有關表述也是“推進醫師多點執業”。 不容否認的是,“自由執業”與“多點執業”其實有天壤之別。自由執業意味著醫師擺脫了公立醫院的身份管制,可以與醫療機構建立真正平等的契約關系;而多點執業意味著醫師仍然是擁有事業單位編制的“公家人”,其與醫療機構之間仍然是雇傭關系。 曾在2010年離開體制去民營醫院任職的心血管專家周樂今,在其微博上形象地表示:“多點執業”不是“自由執業”——只不過是圈養的羊可到另一個圈里吃草而已。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朱恒鵬評價,改革的目標是實現醫師自由執業,而多點執業只是過渡性措施。 上述糾結與矛盾也體現在深圳市的改革實踐中。盡管是全國走得最快的城市,深圳出臺的相關文件名也沒有直接提出自由執業,而是把兩者并稱,提出《深圳市醫師多點自由執業的實施細則》。 “這反映了一種審慎和現實的態度。”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廣東省東莞市東華醫院院長李鏡波在深圳直接向衛計委主任李斌提了這一條建議,但是官方文件畢竟也要考慮穩妥。 朱恒鵬指出,醫師自由執業涉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一下子改變現有格局不太可能,可以借鑒國有企業改革的經驗,“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離退休醫師和在職醫師按照現行制度支付待遇,但新人一律采用合同制,通過人員的自然更迭逐步取消國有事業單位編制。 同樣意在推動醫師的自由流動、從而實現醫療資源的更合理配置,浙江省溫州市曾采取了另外一種嘗試——對于跳槽民營醫院之后又回流的公立醫院在編醫生,溫州打算通過簡易程序恢復他們的事業單位身份。 浙江省醫改辦人士曾向本報記者坦率表示,這只是一個過渡辦法,最終要實現從對人的身份管理過渡到崗位和資格管理。 可見,除了多點執業,通往自由執業之路也存在其它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