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仁宏健康產業集團
爭創一流的醫療健康產業綜合服務商

一文講透醫藥、醫保、醫療改革大趨勢

來源:賽柏藍網址:http://news.PharmNet.com.cn
從9年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至今,我國醫藥行業從依靠政策紅利的高速增長期更迭至行業分化的交織期。“新醫改”經過了八年的探索,已基本確立以“三醫聯動”為核心的改革策略。可以說,“三醫聯動”是中國醫改的魂。
   “三醫聯動”是針對醫療機構改革、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和藥品生產流通的體制改革。通俗的理解,分別從藥品的使用方(醫療機構)、藥品的支付方(醫保)、藥品的提供方(生產流通)進行聯動式的改革,也只有醫療、醫保、醫藥真正的聯動,改革才能持續開展下去。
  我國“三醫聯動”改革的政策預期,也是醫藥企業在醫改深水區中確定發展路徑的行動指南。因此醫藥企業只有把握住“三醫聯動”改革方向的核心脈絡,看清行業的發展趨勢,方能贏得未來。
  一、醫藥改革政策核心:結構調整、產業升級
  醫藥行業整體高增長時代已經過去,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發展的兩大主旋律。如圖1-1所示。
  在供給端:一方面,通過新版GMP認證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去除落后產能,淘汰一大批落后企業;另一方面,鼓勵創新,用創新藥品提高供給質量,出臺優先審評審批政策,加快具有臨床價值藥品的審批進度,同時設計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激發國內創新藥的研發能力。
  在流通端:實施兩票制,壓縮流通環節,杜絕層層加價,有利于加強藥品監管,規范流通秩序,減少中間環節,擠掉流通的“水分”。
  在需求端:通過降低藥占比、招標二次議價、限制輔助用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擠掉藥品使用中不合理的“水分”。
  未來中國醫藥市場的生態演變趨勢:
   (1)在市場需求驅動因素下,中國醫藥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醫藥市場是剛性需求市場,與人口結構的變化、疾病譜的變遷密切相關,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快,到2020年全國5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從2010年的24%攀升至33%,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也會日漸升高,從而帶動醫療需求增長。
  其次,在持續增長的醫療衛生支出中,政府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斷提升,預計醫療衛生支出在中國GDP中的占比將從2011年的5.1%達到2020年的7%。上述這些因素的疊加,必然帶動中國醫藥市場保持快速增長。
   (2)醫藥市場進入“騰籠換鳥”時代,產品更替流動性加快。
   “騰籠換鳥”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項戰略舉措,醫藥行業調整結構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優化審評鼓勵創新、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快速推進,進一步考驗醫藥企業質量水平及抗風險能力,低質量的藥品會逐步淘汰,高質量仿制藥(即通過一致性評價或國際認證)的市場機會大增,創新藥將面臨“以量換價”,利潤會有一定下滑,同時市場份額將大幅提高。醫藥行業進入優勝劣汰、創新升級的新政策周期。
   (3)市場競爭態勢發生重大改變,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逐步顯現。
  未來外資藥企在中國市場策略將發生重大調整,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突顯。主要表現:在高端市場,本土企業依靠逐步提升的產品質量、相對較低的價格優勢加速擠占外企原研產品份額;在基層市場,外企產品依舊有較強的產品力,但受制于高成本的自營模式,因此“本土銷售隊伍+外資品牌產品”將成為主流的商業合作模式。
   (4)企業將逐步由單一的發展模式向合作平臺型的發展模式演變。
  上市許可人制度的推行實現了藥品上市許可證和生產許可證的兩證分離,對于藥品的生產和研發不再捆綁,勢必會節省藥物開發成本,縮短上市時間,給整個中國醫藥企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態環境。企業發展模式也將由單一的“研、產、銷”一體化的重資產發展模式逐步向國際流行的平臺型合作式的輕資產發展模式演變。
   (5)政府監管機制將后移,以終端藥品合理使用作為監管重點。
  從未來監管趨勢看,政府將臨床合理規范用藥作為監管重點,并將由過去“降藥占比、限輔助、限抗”等粗放式監管模式向更加精細化的“臨床路徑”監管模式轉變,準入競爭將成為醫藥企業未來核心的戰略,政府事務能力再次成為企業需要塑造的核心能力。
  二、醫保改革政策核心:控制醫保費用
  隨著醫保完成廣覆蓋和新醫改的推進,醫保基金整體有結余,但支出增速超收入增速,導致結余率大幅下滑,支付壓力驟增。通過提高醫療服務價格、新一輪醫保目錄擴容等醫改政策的推進,醫保支付壓力依然存在。所以,控制醫保費用是醫藥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
  醫保控費政策思路由過去和當前的“直接控制價格”向未來的“間接控制價格”的管理模式進行大調整。醫保支付標準政策的實施,將成為未來政府醫保控費的核心抓手,對醫藥企業影響深遠。
  支付標準是以通用名為準,同一通用名下銷售價格高于支付標準的部分將由患者自付,這對于高價原研藥將產生重大影響,有利于優秀仿制藥的進口替代。如圖1-2所示。
  同時,政府通過鼓勵醫療機構在醫保支付標準上與醫藥企業二次議價,從而達到“間接控制價格”的目的。醫保支付標準規定,醫療機構可以留存藥品實際采購價和醫保支付標準間的差額,這使得醫療機構在采購藥品上更有動力向藥企壓價。
  該政策厲害之處使醫療機構二次議價合法化,醫藥企業未來將面臨大范圍的醫院二次議價。從醫保支付標準試點省份看,以全國最低價為醫保支付標準參考的情況較多,醫藥企業部分地區的低價紀錄將直接影響醫保支付標準的制定,未來醫藥企業對產品的維價能力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未來中國醫保控費的趨勢判斷:
   (1)醫保價格調整的頻次加快,醫保支付價和采購價之間形成有機聯動及滾動。
  未來醫保支付標準將每兩年一調整,頻次明顯加快。醫保支付標準將依據藥品采購“量、價”數據而定,同時醫保支付標準對下一年度藥品采購價具有參考意義,醫保支付價與藥品采購價之間將形成聯動機制。
   (2)醫保支付標準與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形成聯動,按通用名醫保支付趨勢不可逆。
  短期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難以全部完成,醫保支付仍然會按商品名,但從長遠看,按通用名支付是大勢所趨。按通用名支付意味著過去的單獨定價、優質優價和進口原研產品等同一通用名下的不同待遇將會受到明顯的負面沖擊,而對于所有優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仿制藥品種則是明顯的利好。
   (3)醫療機構二次議價未來將在全國蔓延,醫藥企業政府事務必須不斷下沉進行應對。
  現在醫藥企業的政府事務屬于“中央政府事務+省級政府事務”的體系結構,未來醫療機構的地位更加突出,醫藥企業政府事務體系必須不斷下沉。未來將形成“地市級政府事務+醫療機構政府事務”新的體系結構,企業才能應對招標采購和醫保支付的雙重壓力。
  三、醫療改革政策核心:醫療資源重新配置
  醫療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理順醫療資源和醫療需求平衡關系,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從醫療需求端看,取消藥品加成、鼓勵處方外流、控制藥占比等一系列政策使醫藥分開的趨勢進一步明確。
  同時,分級診療已上升為國策,中央頒布政策,地方迅速跟進,意圖將病人留在基層。
  從頂層設計到各省實施中,都在逐步擴大分級診療試點工作,促使慢性病逐漸下沉至基層醫療機構,對于慢性病藥物而言,市場也將隨之改變。分級診療政策將會對基層醫療市場形成較大的帶動作用,未來基層市場會有擴容。
  從醫療資源端看,通過放開醫生多點執業,解放醫生資源,成為醫療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政策推動醫生多點執業的力度不斷加強,凸顯國家推動醫療供給側改革的決心。
  未來中國醫療市場的趨勢判斷:
   (1)未來醫療市場將出現“城市等級醫院、基層醫院”雙核心市場。
  未來中國醫療市場結構會出現較大變化,也最終影響醫藥市場的變化。基層醫院和城市醫院地位同等重要,醫藥企業需要依靠產品特性,有戰略性地提前布局不同市場。
   (2)醫療市場的業態將更加多元化,也帶來了醫療服務新的產業機會。
  未來醫療市場仍將以公立醫院為主,與此同時,醫生集團、公立醫院PPP、互聯網醫院等新型醫療服務提供模式將不斷涌現,也給醫藥企業帶來了新的產業機會。
   “三醫聯動”政策改革對深化醫改有著重要意義和有效促進作用,“三醫聯動”的不斷推進,必將改變中國目前醫療與醫藥市場的格局。
  產業升級將是中國醫藥市場的主旋律,淘汰落后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產業機會,未來有“臨床治療價值、質量過硬”大產品,一定會在未來的決戰中勝出。醫藥市場競爭態勢也會發生重點轉變,本土藥企競爭優勢逐步顯現,與外資藥企的“競爭+合作”的競合關系會常態化。
  醫保控費仍將是未來政府部門的“首要重任”,橫向的“全國招標價格聯動”及縱向的“招標醫保價格聯動”的控費模式將成為主流。
  醫療和醫藥市場將由目前的“城市醫院”單核心市場向未來的“城市醫院+基層醫院”雙核市場轉變,企業規模做大,必須要對基層市場有足夠的重視。
  未來產業發展模式也將發生重大改變,醫藥企業應依據自身的產業優勢,資源聚焦將“長板做長”將是重要的戰略競爭手段。同時,通過產業專業化分工,彌足自身短板。


業務電話:
0539-8191702   周一至周五(9:00-17:00)
業務傳真:0539-8191702
公司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考棚街45號
賬號:2195 0814 5068 丨 稅號:91371300726704613L
開戶行:中國銀行臨沂市朝陽支行
微信公眾號
移動官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英吉沙县| 安远县| 全州县| 平度市| 宣城市| 连城县| 耿马| 尼木县| 濮阳县| 佳木斯市| 内丘县| 盐亭县| 崇义县| 板桥市| 江陵县| 报价| 理塘县| 遂昌县| 库尔勒市| 黄梅县| 大厂| 邓州市| 司法| 都昌县| 曲靖市| 满洲里市| 新化县| 库尔勒市| 铜山县| 丹江口市| 高陵县| 顺平县| 义乌市| 陆川县| 玛沁县| 东丰县| 长沙县| 松潘县| 舟曲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