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專家教你看懂化驗單來源:央廣網網址:http://www.PharmNet.com.cn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不過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的有效治療和控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患者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理。 確診糖尿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確診糖尿病主要依據血糖水平。若有糖尿病相關癥狀(口干、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和血糖異常(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糖尿病;若沒有癥狀,查體發現血糖異常,需行重復檢查后,血糖仍異常(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血糖≥11.1mmol/L)也可診斷糖尿病。 空腹血糖是指每一餐的餐前血糖,還是僅指早晨的餐前血糖?餐后血糖是指每一餐餐后嗎? 空腹血糖指早晨的餐前血糖,空腹8~10小時,餐后血糖指每一餐餐后2小時血糖值,此外,有些國外的診斷標準中還包含糖化血紅蛋白,即反應了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若≥6.5%即可診斷糖尿病,但目前在我國糖化血紅蛋白還不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關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診斷意義不同,餐后血糖敏感性高,糖負荷重血糖易高,更容易發現糖尿病;空腹血糖特異性更強,糖尿病診斷的準確性更好,因而患者做糖尿病診斷檢查時,需要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一起檢查,避免漏診。 通常采用國際通用糖尿病診斷試驗—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空腹8-10小時后抽取空腹血,然后將75g無水葡萄糖粉溶于200~300ml水中,5分鐘內飲完,從服糖第一口計時抽取餐后2小時血。若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血糖≥11.1mmol/L,則可診斷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有三種情況,一是空腹血糖異常(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二是餐后血糖異常也稱糖耐量受損(餐后2小時的血糖7.8mmol/L~11.0mmol/L);三是既有空腹血糖受損又有糖耐量異常。 餐前餐后血糖出現一高一低的情況應該如何診斷? 主要分為2種情況,第一若病人有糖尿病典型的癥狀如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外陰瘙癢、視物模糊等,達到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標準,其中任何一條滿足即可診斷糖尿病;第二若沒有癥狀體征,需在不同時間檢測血糖,若檢測均異常則可診斷糖尿病,若不是則不能確診。空腹血糖是基礎狀態下的血糖水平,受胰島素作用影響小,主要受肝糖異生及其他激素影響,準確性高;餐后2小時血糖是負荷后的血糖,敏感性更好,反應的是胰島的儲備及作用功能,若胰島素的儲備及作用功能較差,則容易餐后血糖高,臨床上很多糖尿病病人是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而餐后血糖≥11.1mmol/L。 我們怎樣才能看懂檢查報告? 檢查報告需要看懂幾項關鍵指標:第一血糖指標,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對于用胰島素患者尤其需要監測血糖指標,如血糖控制差則需要增加監測頻次,若血糖控制好可適當減少監測頻次;第二血壓指標,高血壓對糖尿病影響很大,正常的血壓應該是小于140/90mmHg。糖尿病病人需要更嚴格地控制血壓,最好是控制在130/85mmHg以下,老年人和長期高血壓的患者可以適當放寬;第三血脂指標,如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第四體重指標,體重應該盡可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此外,還應該關注并發癥方面的檢查,如心電圖、下肢血管檢查、眼底、蛋白尿、神經等,若沒有并發癥,每年1次檢查即可,若有并發癥則需要適當增加檢查頻次。 一旦確診糖尿病就需要做糖尿病并發癥的篩查,同時對代謝指標進行評估,以此來綜合考量糖尿病的嚴重程度。 糖尿病并發癥的嚴重程度可作為糖尿病控制好壞的指標,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相關化驗檢查,可為后面的治療效果提供參考比對;二是可及早時發現糖尿病并發癥,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