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兩票制沖擊 醫藥流通企業尋出路來源:第一財經網址:http://news.PharmNet.com.cn
過去的2018年,是醫藥行業“兩票制”全面推行的一年。醫藥商業流通行業受到的影響逐漸顯現。 國藥控股(01099.HK)是醫藥流通行業的老大。公司八成以上的營收來自于醫藥分銷。公司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45.26億元,同比增長11.7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58.36億元,同比增長4.67%。而2017年,公司營收增速僅有7.48%,但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速卻仍可以達到13.91%。 財務費用激增被視為是國藥控股業績放緩的一大拖累因素。過去的2018年,公司財務費用同比增長了四成左右。財務費用增加,緣于兩票制全面實行下公司應收賬款回款天數延長有關。公司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從2017年的94天延長至2018年的98天。 “兩票制” 指在藥品流通過程中,藥品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這項始于2016年4月的醫藥行業的變革,意在壓縮藥品流通層級,減少藥品層層加價情況,從而擠掉藥價虛高成分。2018年,兩票制在行業里全面推行。 兩票制的推行,促使當前整個藥品流通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小的經銷商、二級或二級以上代理商被“血洗”淘汰出局。醫藥商業流通企業的調撥業務由此受到沖擊。 為應對行業的這種變局,醫藥流通企業的銷售對象,紛紛加碼轉向面對醫院。醫藥商業流通企業的盈利模式,主要來源于購銷差價。藥品流通層級壓縮了,醫藥流通企業的銷售毛利率是在提高。但是,醫藥流通企業的結算對象,從原來相對弱勢的中小經銷商變為強勢的醫院。由于醫院在藥品流通鏈條上的優勢地位,應收賬款賬期也相應要較長。 像國藥控股這樣的流通巨頭要面對應收賬款回款周期長難題,中小流通企業更是如此。以中國醫藥(600056.SH)、柳藥股份(603368.SH)、人民同泰(600829.SH)這樣的區域流通巨頭來說,2018年年報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普遍也在延長。如中國醫藥的周轉天數從2017年的84天延長至2018年的99天;柳藥股份從2017年的128天延長至2018年的135天;人民同泰也從2017年的122天延長至2018年的130天。這些企業的財務費用亦在攀升。 應收賬款回款周期延長,加劇了企業資金壓力。有部分醫藥流通企業2018年年報經營性現金流呈現凈流出狀態。如南京醫藥、嘉事堂年報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金額分別是-3.67億元、-2.92億元。 面對這種資金壓力,有企業也在年報中強調要加強應收賬款管理。 “2019年,公司一方面將繼續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加緊應收賬款催收工作,減少下游客戶資金占用;另一方面將加強財務風險、投資風險及其他經營風險的控制,此外,公司將加強財務費用成本控制,建立有效、順暢的管理流程,提高公司運營效率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柳藥股份如是言。 對整個醫藥商業流通企業來說,目前靠藥品流通差價已難以提升競爭優勢。除了兩票制外,行業的另外一陣痛是帶量采購政策的推行。國家在11個城市公立醫院試點的帶量采購近期已正式啟動。帶量采購是要破除現行藥品招采制度的種種積習,解決藥品帶金銷售等難題。業內預計,帶量采購后續會在更多城市推廣開來。 有多位醫藥商業流通人士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帶量采購對醫藥流通行業的沖擊不可小覷,這場以降價為目的的帶量采購勢必帶來很多的壓力,進而壓低行業的利潤空間。 因此,對于醫藥商業流通企業來說,此時此刻更大的命題還是如何尋求新出路。 有企業已在提前進行布局,如進行外延式擴張,以上海醫藥為例,在過去的2018年,公司完成了中國醫藥商業史上最大規模的并購案,將康德樂中國“攬入”懷中。借助這次并購,讓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晉升成為全中國最大的進口代理商和分銷商。這也讓上海醫藥2018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速逆勢提高,增速同比達到10.24%。 也有企業也完善自身的物流體系建設,打造自身的核心優勢。如在上個月,廣州醫藥旗下的廣藥生物醫藥城白云基地物流項目宣布動工。建設該物流項目的,是要響應廣東全省終端配送4小時服務目標,年吞吐能力達到2400萬箱,日訂單處理能力達到22萬訂單。 華潤醫藥(03320.HK)在年報中表示,隨著“兩票制”全面執行落地,分級診療、醫藥分開等政策推進落實,公司也將優化物流布局,加速發展第三方物流業務,繼續推廣醫院物流智能一體化、DTP、電商業務等創新業務模式,鞏固醫藥分銷解決方案提供者的市場領先地位,積極推動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的集中度提升。
|